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,而是“灵魂脱离肉体束缚,回归上帝怀抱”的必然过渡(《腓立比书》1:23)。
当信徒离世,家属在悲痛中需以信仰为指引,通过简洁庄重的仪式,完成对逝者的送别与灵魂的托付。这不仅是送别,更是一场信仰的接力,让逝者的精神在永恒中延续,让生者的心灵在盼望中重生。
从《创世纪》中亚当被判“尘土归于尘土”的宿命,到《启示录》中“新天新地”的永恒应许,死亡被赋予了双重意义——它是灵魂挣脱肉体枷锁的自由,是信徒奔赴天家盛宴的邀请函。家属需以信仰的透镜审视死亡:它不是生命的终结,而是“睡在尘埃中的,必有多人复醒”(《但以理书》12:2)的序章。
家属需谨记:过度哀伤与世俗仪式(如焚香、磕头)与信仰相悖,而应以祷告、圣经诵读和赞美诗传递对复活的盼望。
家属需为逝者清洁身体,换上白色或素色衣物,象征灵魂的纯净。棺木内可放置《圣经》经文卡片(如《约翰福音》11:25“复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”)或小十字架,骨灰盒则以简约木质为宜,表面刻“安息主怀”或十字架图案。
墓碑应朝向东方,象征迎接基督复临;碑文可简化为“某某某,安息主怀”并刻十字架,避免龙凤、牡丹等世俗图案。家属可在周年忌日诵读《帖撒罗尼迦前书》4:13-18,通过分享逝者的信仰故事,将复活的盼望传递给下一代。
若条件允许,可邀请牧师主持,诵读圣经、唱诗并洒土。若无法前往教堂,家属可在家中播放赞美诗,通过视频连线请牧师带领祷告。关键在于,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必须以圣经为核心,避免世俗化元素。
而万佛园在建设墓区时充分考虑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,让他们生前的信仰在百年之后仍能够得到延续。
基督教区入口处一座汉白玉雕像“耶稣牧羊”,耶稣牧羊的故事告诉我们耶稣是救世主,他就像牧羊人一样保护着羊群,羊群代表着人类。后方为“上帝爱世人”的后靠石,在这里仿佛就能听到上帝在诵读圣经。
此墓位坐西北朝东南,基督教区的碑型建设为复活碑,碑头上还可以刻上基督教的信仰——描金十字架,代表着爱与救赎。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,走入基督教墓区大家会发现周围绿树成荫,三面环山,环境清幽。
耶稣说:“复活在我,生命在我,信我的人,虽然死了,也必复活,凡活着信我的人,必永远不死”。